・  全国连锁
・  医保/新农合定点

023-63539999

当前位置:主页 > 鼻科中心 > 鼻炎 > 什么是药物性鼻炎

什么是药物性鼻炎

作者: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发布日期:2023-06-15

  冬季是鼻炎鼻窦炎的高发季节,鼻塞、流涕是患者第一主诉。患者常常自行购买治疗鼻炎的药物,最常用的是“滴鼻净”。开始使用“滴鼻净”,药效明显,鼻塞症状改善明显,鼻腔通畅。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越来越差,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塞症状越来越重,对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这时你要警惕是否患上“药物性鼻炎”。
 
  一、什么是药物性鼻炎
 
  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鼻黏膜持续性炎症,称为药物性鼻炎(rhinitismedicamentosa,druginducedrhinitis)。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滥用局部减充血剂(血管收缩剂)。
 
  二、导致药物性鼻炎的常见原因
 
  1.全身用药引起鼻塞的药物
 
  ①抗高血压药物:如α肾上腺素阻滞剂(利血平、甲基多巴胺等);
 
  ②抗交感神经药物:
 
  ③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硫酸甲基噻嗪、羟苯乙胺可引起鼻黏膜干燥;
 
  ④避孕药物或使用雌性激素替代疗法可引起鼻塞。
 
  2.局部用药主要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血管收缩剂)。
 
  减充血剂可分为两类:交感胺类(如:麻黄碱、伪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和咪唑啉类(如:萘甲唑啉、羟甲唑啉、赛洛唑啉)。交感胺类刺激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刺激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作用强、而刺激β受体引起血管舒张作用弱,但药物对β受体的刺激时间比对α受体刺激时间长,故血管收缩作用停止后血管舒张作用仍起效一段时间,患者出现“反跳性鼻堵”(reboundcongestion)。长期使用咪唑啉类药物则由于负反馈机制导致突触前合成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停药后出现“反跳性鼻堵”。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还可导致α受体快速耐受,需要加大剂量才可达到同样减充血效果。
 
  三、鼻腔使用减充血剂后鼻腔血管粘膜的改变
 
  使用血管收缩剂后鼻黏膜小动脉立即收缩,如长期使用,血管长期收缩可导致缺氧,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鼻黏膜上皮纤毛功能障碍,甚至脱落。粘膜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水肿,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停药后逐渐恢复。镜下可见鼻腔粘膜纤毛脱落,排列紊乱。上皮下层毛细血管增生,血管扩张,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四、药物性鼻炎的主要表现
 
  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药物疗效越来越差,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堵症状越来越重,对药物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患者常自行增加滴药次数,从而发生恶性循环,出现多用减效现象。一般认为连续用药超过10天症状明显出现。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有清涕转为脓涕。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肥厚,触之有实质感。对麻黄碱的收缩反应性明显降低。鼻道狭窄,有大量分泌物。
 
  五、药物性鼻炎如何治疗
 
  1.停用血管收缩剂。
 
  2.连续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3~6个月以上,对鼻黏膜形态和结构有修复作用。
 
  3.其他治疗包括口服激素、抗组胺药、腺苷类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
 
  药物性鼻炎是用药不当引起的鼻黏膜持续性炎症,治疗鼻炎尽量少用或不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必须使用,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天。用药期内服用维生素C。当使用减充血剂后,出现鼻腔通畅时间越来越短,鼻堵症状越来越重,对药物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就医。